重组胶原蛋白 检测背景
胶原蛋白按来源可分为动物源性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。其中,重组胶原蛋白一般指重组人源胶原蛋白,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胶原蛋白,其氨基酸序列可根据需求进行设计改进。
重组胶原蛋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备比较优势,更具前景。重组胶原蛋白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、皮肤护理、食品等领域,比起动物源胶原蛋白,“合成生物学技术”生产的重组胶原蛋白克服了传统动物胶原蛋白可能存在的病毒隐患、排异反应风险、功能性、吸收性不确定等多重弊端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以及很低的抗原性,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,包括医用敷料、人工骨支架、注射填充物、人工血管等。
中科检测具备重组胶原蛋白检测资质能力,可以出具CMA、CNAS检测报告。
重组胶原蛋白 检测范围
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的管理类别应当不低于第二类。
(一)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作为无源植入物应用时,应当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。
(二)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作为止血和防黏连材料应用时,若产品可部分或全部被人体吸收或者用于体内时,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;若产品不可被人体吸收且仅用于体表时,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。
(三)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作为医用敷料应用时,若产品可部分或者全部被人体吸收,或者用于慢性创面修复敷料十,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;若产品不可被人体吸收且用于非慢性创面,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。
重组胶原蛋白 检测项目
检测类别 | 检测内容 |
理化项目 | 外观(如性状、颜色)、可见异物、溶解性、水分、炽灼残渣、pH、渗透压摩尔浓度、动力黏度、热稳定性、装量及其差异 |
鉴别 | 肽图、分子量、末端氨基酸序列、等电点 |
纯度 | 电泳法、高效液相色谱法 |
杂质、污染物和添加剂 | 外源性DNA残留量、大肠杆菌蛋白质残留量、酵母蛋白质残留量、CH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、残余抗生素含量/活性、促炎性污染物(肽聚糖等)、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、添加剂 |
含量 | 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用总蛋白含量和纯度计算、特征多肽法 |
结构表征 | 异质性分析、一级结构表征、红外光谱、图二色(CD)光谱、微量差热分析(DSC)、蛋白酶敏感性分析、脯氨酸羟基化分析、糖谱/糖基化修饰分析 |
生物学功能 | 细胞增殖、细胞分化、细胞黏附性、细胞的迁移或移行 |
安全性试验 | 无菌、细菌内毒素、微生物限度 |
其他 | 稳定性、生物学评价、包装、运输和贮存 |
重组胶原蛋白 检测标准
YY/T 1849-2022 重组胶原蛋白
GB/T 16886.1 医疗器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: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
GB/T 16886.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: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则和方法
GB 18278.1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湿热 第1部分: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、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
GB 18279.1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第1部分: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、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
GB 18280.1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: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、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
YY/T 1453 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 Ⅰ型型胶原蛋白表征方法
YY/T 1465(所有部分)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
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
重组胶原蛋白检测 报告用途
产品质控:国内外市场销售,资质认证等等;
电商品控:产品进入超市或卖场,网站商城等;
贸易活动:政府部门、事业单位招投标、申请补助等;
工厂评估:工商抽检或市场监督等;
重组胶原蛋白 检测流程
提交委托咨询
检测方案制定
支付检测费用
邮寄检测样品
出具检测报告